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莫让天然溶洞变“垃圾漏洞”

2025年11月27日 17:45:4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何星辉

  近日,某户外博主发视频反映,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潮水村一个天然溶洞里,堆积了5米多高的垃圾,现场景象触目惊心。视频经网络传播后,引发广泛关注。当地相关部门迅速介入处理,在短短3天时间里,从天然溶洞里清理出了40余吨垃圾。

  贵州是“喀斯特王国”,地下溶洞不计其数。这些垃圾是怎么来的?对溶洞生态会有什么危害?如何杜绝这种“隐形的污染”?

   警惕溶洞成为生态重灾区

  潮水村的天然溶洞大约40米深,洞口比较陡峭,周围被灌木荆棘覆盖。

  据小寨坝镇有关负责人介绍,11月16日,镇政府连夜协调专业救援队开展工作。因溶洞空间有限,只能将微型挖机吊到洞内施工。同时,专业救援队边清理垃圾,边装袋转运出洞。到11月20日,溶洞内的垃圾已经全部清理完毕。

  “这些垃圾究竟从何而来?”面对记者的疑问,这位负责人称,清理出来的主要是生活垃圾,经初步调查是10多年前附近村民乱丢所致。其表示,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并否认了溶洞垃圾是清运人员偷偷倾倒的说法。

  “洞穴垃圾污染往往是历史原因,以前村镇环卫条件差,大家环保意识不高。村镇周边的低洼地和洞穴自然成了处理垃圾的首选目标。”对此,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坡表示,存在垃圾的洞穴不在少数。

  “应该警惕溶洞成为生态重灾区。”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高占冬博士说,因为溶洞地处山野,较为隐蔽,往往给监督和排查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溶洞垃圾污染潜在危害大

  垃圾清理完后,后续的处理与防范颇为关键。小寨坝镇有关负责人透露,潮水村的天然溶洞属于旱洞,内部并无特殊自然景观与出水点。经当地环保部门入洞检测,垃圾清理后,没有对溶洞的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溶洞和洞口已进行全面消毒杀菌,加装了铁丝网并设置警示标识。

  “除了及时清理,后期监测也很重要。”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杨爱江表示,溶洞垃圾污染比较隐蔽,垃圾长期堆积会产生一些渗透液,其中的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对地下环境会有持续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看不见,治理起来也有难度。”杨爱江说。

  在中国地质学会相关专家看来,喀斯特的特征就是水可以在地下循环,地下水一旦遭到污染,其危害可能延续千年甚至更久,几乎难以彻底清除。

  高占冬认为,与地表环境污染相比,溶洞垃圾污染更具隐蔽性与治理难度,从某些方面来看,其潜在危害更大。

  “喀斯特洞穴是半封闭环境,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而且自净能力差,更易受到破坏,且破坏后很难治理,甚至不可逆转。”李坡说。

   摸清溶洞“家底”,分类分级保护

  记者从当地有关部门获悉,下一步,息烽县将对各类洞穴进行排查整治,并建立完善溶洞分类管理台账及“一洞一档”资料,防范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此外,该县还将加强农村垃圾清运和宣传引导工作,从源头上杜绝垃圾入洞、随意倾倒现象。

  潮水村天然溶洞垃圾事件的曝光,为贵州乃至全国的洞穴生态环境保护再次敲响警钟。此前,贵州黔西、湖南慈利等地的溶洞垃圾污染也曾相继被曝光。

  中国地质学会相关专家表示,保守估计,全国的溶洞至少有几十万个,应该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分类分级对溶洞进行保护和利用。

  记者了解到,湖南已经对全省溶洞作出普查,摸清了1.5万个溶洞的情况。

  目前,贵州采取遥感监测、航飞高清影像和人工实地调查等方式,正在排查全省溶洞资源现状,共涉及点位数万个,并对第一批识别的422个溶洞垃圾疑似问题开展现场核查。

  自今年9月起,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开展为期3年的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同步开展溶洞垃圾问题排查整治,并开通了举报热线电话。

  高占冬建议,对于溶洞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参照河长制,实行区域范围内的洞长制。“当然首先要尽快建立完善洞穴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高占冬说。

  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主任黄成德表示,应将洞穴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日常监督的范围,在完善举报投诉机制的前提下,让民间公益机构参与共管共治,形成保护合力。

[编辑: 陈路漫]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