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已从应对人口老龄化向应对长寿化老龄化转变,据《国家老龄事业发展2024年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该群体对社会生产、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构建的养老服务体系将产生重大影响。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整体变革过程中,我国的老龄金融服务产生了质的变化,即从以满足基本养老生活为主的“照护型”向以提高养老生活质量为主、增强养老消费体验的“体验型”服务转变。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和“输液点”,是我国养老服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本文将从金融工具创新、金融生态打造和技术科技赋能三个维度入手,探索如何推动老龄金融服务优化。
一、三个维度做好养老金融生态重构
(一)金融工具创新:构建全周期养老金融产品体系。商业银行应在现有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金融产品基础上,开发更多老年人各类需求的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产品。一是针对即将退休的老年人群,推出“养老目标基金+长期护理保险”金融服务组合,实现养老、健险与财富管理在客户养老阶段前后平滑过渡。二是针对退休后的老年人群,推出“消费+体验”的金融产品包,推行“银发”概念信用卡,助力银发族体验高品质的退休生活。另外,对于体验型的养老社区建设,还可通过发行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和REITs产品等形式提供长期持续的资金支持。
(二)服务生态构建:打造“金融+生活”养老生态圈。商业银行积极构建金融和生活相融的养老生态圈。一是升级线下物理场景。选取老年客户偏多的银行网点作为试点区域,建设“金融+生活”于一体的“养老金融服务中心”,通过改造网点、增设适老化设施、部署健康监测设备等,设立“智慧养老驿站”,为老年群体提供涵盖财富管理、法律咨询、健康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满足老年客户的金融需求,让老年群体感受金融服务的温暖。二是优化线上软件场景。为老年群体打造专属APP,深度整合医疗、旅游、教育等多领域资源,构建“一站式”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汇聚优质养老服务商,与其做好系统对接,实现养老补贴精准发放、护理费用高效结算等业务的线上化、智能化处理,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
(三)科技技术赋能:构建数字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打造数字化养老服务体系。一是科技支持形成养老产品“量身定做”。通过在传统风险测评的基础上,嵌入大数据分析机制,找准老年群体消费喜好和风险承受底线,让金融产品实现“一对一”智能“推销”。通过运用“银发画像系统”对交易流水进行社会行为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开发个性化养老金融产品。二是科技支持形成养老基金风险控制。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养老金托管,实现资金运行的可追溯管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其次,可采用VR技术将金融常识、防诈骗等场景植入其中,使老年客户身临其境地了解理财产品运作以及风险状况,给客户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体验。
二、如何引导商业银行做好老龄金融服务优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商业银行构建全周期养老金融产品体系、打造“金融+生活”养老生态圈、构建数字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督导作用。
(一)要创新产品,也要审慎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应审慎对待商业银行重组、创新养老金融产品的过程,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既要顺应时代“新意”,也要符合专项审慎监管的规则,要做好产品投资范围和保险责任覆盖标准的界定。同时,要特别注重“老龄”权益保护,引导商业银行提供具有适老化的服务、条款等。另外,在养老社区债券与REITs产品发行方面,总局要建立资金闭环管理系统,做好信息披露指引,防止资金被挪作他用。
(二)要完善生态,也要规范管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尽快出台养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规范,把养老金融生态建立的标准写入建设规范,包括:适老化设施配置标准、健康监测设备的数据安全、适老服务岗位配置等,确保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符合养老金融的管理标准,并定期对养老金融的运营情况进行合规性检查,保障老年客户权益。同时,做好“老龄”专属APP开发的牵头工作、制定相关安全标准,完善医疗、旅游等第三方资源的准入机制,建立高效的金融服务环境,确保养老补贴发放与护理费用结算高效、便捷。
(三)要引入科技,也要防控风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明确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和VR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使用规则,完善相关技术的监管政策。在推行“画像系统”等先进技术时,首要任务是建立隐私保护机制,确保老年群体金融信息的安全,防止因“技术过于先进而风控手段不足之间的矛盾”造成信息泄露。其次,要重视区块链技术在养老金托管中的正向作用,并且对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建立一套专门的监测体系,确保资金在全流程运行过程中可追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此外,总局还应推动VR虚拟技术在养老金融中的运用,通过技术手段,把难懂的案例融入到金融宣教中,让老年群体亲身感受金融的温度。
(作者 郑晓青;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