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人物  -> 正文

致敬科技创新者 | 林伟明:只为那根金属导管

2021年10月15日 11:24:01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楼昊
       他一掷千万,毅然投身航空航天金属导管弯曲成形装备及技术的研究,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把有限的时间维度无限延展,十八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岗位一线,只为打磨一根国际领先的金属导管。通过夜以继日不懈的研究,突破了20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打破了航空航天领域高端数控弯管装备国外的封锁和垄断,摆脱我国在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局面,成功实现自主可控。他,是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伟明。

  “金马逊的使命是为中国制造补短板、填空白,不论何时,我们都会把科技创新视为第一要务,这一点不会变,也不能变。”林伟明说。

  结缘“弯管装备”

  金属导管是航空、航天、航发、核电、舰船等重大工程的重要生命线,是国家重大装备的关键组件。但长期以来,金属导管先进塑性成形技术装备被发达国家所垄断,相关技术装备限制出口中国。受此技术制约,我国在航空、航天等多领域的弯管技术瓶颈多年来一直未能突破。如今,浙江金马逊不仅让一根制造的弯管具有20多项国际领先技术,也让中国成为美国、德国、意大利之后,在全球第四个拥有飞机大径厚比导管制造设备和成形技术的国家。

  这其中的一些重大创新和变化,几乎都无法绕过林伟明的名字。

  1992年,刚从吉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林伟明,进入了缙云县钢模厂工作,并任技术厂长。1998年,他来到浙江恒强针车集团,凭着精通机械制造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企业的责任心,又担任了集团副总经理。多年从事的技术生产和一线工作的经历,为他的“研发梦”奠定了基础。

  2002年底,在一场科技交流会上,有专家提出:“我国航空航天高端金属导管弯曲成形装备及技术全部依赖进口,能不能自己搞出来。”

  这句话“打中”了林伟明,他在一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目标,也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自主创业,做出一种敢于和发达国家竞争的高端装备!

  说干就干。2003年初,林伟明说服家人,将1700多万元的积蓄拿出来创业,创办了浙江金马逊机械有限公司,组建研发团队,一头扎入“金属导管塑性成形技术及成套智能装备”的研发工作。

  掌握导管塑性“脉搏”

  扎得越深,林伟明就越体会到,在该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的艰难。

  “高端智能弯管装备的研究主要用于解决像飞机、火箭以及发动机等复杂管路的弯曲加工制造。”林伟明介绍说,这些弯曲加工制造不仅涉及到设备技术,还包括管材的成型技术、工装模具的技术以及管材的工艺技术等,其技术都要完全掌握,需要克服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创业伊始,研发工作举步维艰。林伟明带领研发团队从翻译、学习文献开始,吃透基本理论。每天早出晚归自不必说,为了节约时间,他连每天的一日三餐都和员工们一起在公司食堂里解决。

  “学习到的理论本身有一些不完整,将理论转化为实物的实验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疑难杂症’。”林伟明告诉记者,由于管材塑性弯曲成形是一个典型的多个非线性变形过程,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弯曲成形后很容易产生回弹、截面畸变、外侧壁厚变薄甚至开裂、内侧壁厚增大甚至起皱等质量缺陷,这些都是研发过程中解决的行业共性技术难题。

  “同时,实验过程非常耗时。”林伟明说,“要不断地去研究,不断地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设计方案,方案评审,做实验,验证,再去重新修正参数。一次试验,长的得花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他知道,这不是三年或者五年就能出成果的。

  边学习、边实践、边革新。多年的的潜心钻研,1700万元的启动资金,换来的是一大堆数据和一大叠图纸,几乎没有销售。可正是这一堆在别人眼里什么都不是的图纸和数据让他掌握了导管塑性成形关键技术的“脉搏”。据此,林伟明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全球首个金属导管塑性成形回弹精度预测数学模型。2009年,他带着该技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这让他坚定了“主攻高端,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此后,他更加大胆投入科研经费、更加努力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

  据悉,金马逊通过产学研合作,与丽水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成飞集团等建立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还建设了省级研发中心、省级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创新团队、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吸引了浙江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成飞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中船九院、716研究所等一批专家加入了研发团队。

  突破技术“制约”

  2009年,金马逊在国家科技计划等课题资助下,开展“超薄壁高精度弯曲成形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研究。

  研究团队针对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起形中起皱拉裂、截面畸变、回弹等重大技术难题展开了产学研用技术攻关,提出并实现了金属管件弯曲装备超薄壁抑制隐性溃变抗皱裂技术、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小弯径截面均衡保形技术、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大弯角回弹精准预测技术,自主研发了数控弯管成套装备、全伺服左右弯双向弯管装备、重型弯管设备等重大装备系列产品并实现产业化。2017年,林伟明领衔的“超薄壁高精度弯曲成形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成果在航空航天超薄壁高精度导管、大型舰艇钛合金管路系统、重载电力机车细长薄壁管、汽车用高性能制动管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成果应用,并推广到一批世界著名企业应用。其中,在大型运载火箭大径厚比超薄壁导管制造中首次提出并实现超薄壁抑制隐性溃变抗皱裂技术,在大运载上首次实现超薄壁导管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装配三大技术融合,使我国该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涡扇发动机导管制造中开发多规格、多品种金属导管智能制造模块,首次实现大弯角变压边力回弹精准预测应用技术,使我国航空发动机管路制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凌云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在航空航天应用项目技术与产品,突破了超薄壁高精度金属管件弯曲装备国外技术封锁,为我国相关飞机、火箭和发动机自主研制作出了贡献。

  “前15个年头,我们其实就是打基础,把钱主要投进这个行业相关技术的攻关。”回忆起创业的日子,林伟明特别感慨,“高端装备的发展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过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日新月异。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也随着科技进步迎来跨越式发展,人们已经开始走向太空。对此,林伟明深感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他说:“过去为了把装备做成功,我们把基础打得很扎实。现在我们开始进军资本市场,并且开始将飞机和火箭等国之重器使用的导管产品进行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

  见习记者 楼昊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17371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7000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