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要闻  -> 正文

一条河的日记

2025年08月14日 11:26:14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张梦月 朱婷婷 方宵鸳 李凌婧

  8月13日早晨7时30分,79岁的胡福庆推开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街道徐家埠社区办公室大门。刚刚结束两个小时巡河,身上的红马甲沁出大片汗渍,他放下工具包,匆匆擦把汗,直奔窗边木桌伏案写了起来——

  “8月13日,新开河配水观察点水深162公分,雨水排出口均正常,河面保洁后干净;新塘河上游透明度113公分,下游透明度107公分,水质从进水口至钱江三桥均不错……”笔尖在纸页划出沙沙声响,半小时后,他手中的“巡河日记”又添上了一页。算起来,这已经是胡福庆记录的第22本日记了。

  在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浙江主题展上,记者见到了其中一本日记。日记旁的寥寥数语,揭开了胡福庆十年如一日的巡河生活:2014年,时年68岁的胡福庆主动接过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街道护河旗帜,开始了义务巡河,至今写下3000多篇巡河日记。

  巡河,记录;又巡河,再记录。旁人看上去枯燥乏味的日常,胡福庆为何风雨无阻,坚持了整整十年。

  “我生长在望江,新开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这条河的变化,胡福庆看在眼里:从最早鱼虾游弋的一河碧水,到两岸住宅、工厂增多后违规排污变成了“龙须沟”。记者翻开早年的巡河日记,“有污水流出”“水质浑浊”“河水发黑有臭味”等记录不时出现。胡福庆抚过日记上的字句说:“家门口的河道,更需要我们自己去守护。” 

  巡护,光靠肉眼看不够。胡福庆发明了全套自制工具——一根旧伸缩鱼竿,杆头绑上水瓶,杆尾套上网兜,既能打捞垃圾又能储存水样;一张纸片,覆在矿泉水瓶口,再系上卷尺,往水里一沉,就像一卷“河流刻度尺”,当天的水深和清澈度便“尽在掌握”。这两样之外,他的衣兜里随时揣着一个垃圾袋,只要在巡河途中发现垃圾,胡福庆就掏出长钳,一个不落地捡进袋里。

  从新开河到新塘河,胡福庆每天要走约5公里,十年巡河累计上万公里,相当于杭州到北京往返4趟。背弯了,头发花白了,巡河日记却越记越详细了。从最初简单标注水位和“色味”,逐渐扩展为涵盖溶解氧、总磷、氨氮等数项水质指标的“河流体检表”。书桌旁,胡福庆留存的一瓶瓶水样就像是一本“立体日记”,肉眼可见水质从浑浊到清亮。“最清澈时有122公分,透亮得像矿泉水。”举起水样,胡福庆的语气中掩不住自豪。

  日记里不仅藏着河流“康复”的历程,还留下了眼前这位和蔼大伯“较真”的一面。有一回,胡福庆发现新开河附近的工地泥水污染河道,他连续蹲点三天堵住负责人,并上报街道、区级部门,直到工地新设污水管才放下心来;另一次,为了劝阻在河里洗拖把的人,他守在河边理论了数日,对方从起初的怒气冲冲到后来的心服口服,“不打不相识,后来他还主动帮着我们护河嘞。”

  在这条5公里的巡河路上走着,胡福庆从“一个人”走成了“一支队伍”。如今,他带领起望江街道“党员先锋护河队”和“星火护河队”,单是“跟着胡爷爷去巡河”活动就带动了全区19所学校参与。目前,上城区共有民间护水队50支,注册护水志愿者达到6.97万人,实现了“让每条河流都有河长”。

  合上日记本,窗外已是日头高悬。“走,我们再去河边看看。”闲不住的“老胡”时常会给自己“加班”,耄耋之年的身影利落地消失在门外。跟上胡福庆的脚步,他讲起了白居易和苏轼在杭州治水的故事。“河湖的水清了,环境好了,才是老百姓想要的美好生活。我会继续巡下去、记下去,让我小时候能摸鱼捉虾的清澈河流,永远成为一代又一代的‘母亲河’。”

[编辑: 陈路漫]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