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银行绍兴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徐安
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地方金融机构,温州银行绍兴分行深刻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要义,将科技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与生态共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一、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
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本质上是通过金融资源的创新性配置,破解科技创新中的“资本约束”难题。其核心逻辑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精准匹配创新周期,筑牢资金保障基石
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存在差异化资金需求。我行聚焦科技企业“初创期缺信用、成长期缺资金、扩张期缺方案”的痛点,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确保创新活动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资金供给。截至7月末,累计服务“专精特新”及科创企业91户,释放科技要素金融价值超19亿元,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稳定资本动能。
(二)打破传统评估桎梏,激活无形价值潜力
传统金融服务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抵押,与科技企业“轻资产、重智力”的特征形成矛盾。我行突破这一桎梏,将人才资本、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纳入评估体系,通过“技术流”授信管控模式对企业技术实力进行量化分级,让“知本”转化为“资本”。例如,为浙江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300万元信用贷,仅以其核心技术专利作为评估依据,推动产品快速量产,印证了“价值发现”型金融的实践价值。
(三)构建协同生态网络,放大资源聚合效应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我行跳出单一金融服务思维,以平台化理念整合政府、园区、产业链等多方资源,形成生态共建格局。针对绍兴某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超级工厂”项目,通过联动政府产业基金、园区配套政策,在短时间内完成2000万元信用贷款审批,不仅解决了企业扩产资金需求,更推动了当地新能源产业链的集聚发展,体现了金融对产业生态的塑造能力。
二、温州银行绍兴分行的科技金融实践路径
围绕“破解痛点、精准滴灌、生态共建”的目标,我行通过三大举措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一)创新产品矩阵,打造“技术赋能”融资工具
推出“1+N”产品体系,以“人才贷”为核心,配套“专利贷”“科创信用贷”等产品,形成覆盖不同技术领域、不同成长阶段的产品集群。
(二)升级服务模式,建立“下沉式”对接机制
创新“三加三联”工作机制,将党建网格与科创企业服务网格深度融合,推动服务力量向科创园区、产业集群下沉。一是组建“科技金融特战队”,选拔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驻点园区,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二是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线上通过小程序实现融资需求一键申报,线下每月开展“科创下午茶”沙龙,累计举办数十余场,覆盖企业百余家;三是实行“快速响应”机制,对科创企业融资需求实行“24小时受理、3个工作日反馈”,审批效率快速提升。
(三)深化生态合作,构建“多方联动”支持体系
联合绍兴市科技局、经信局等部门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共享“专精特新”企业名单、科技项目库等资源,实现精准画像;依托绍兴金融监管分局“1+7”工作方案,充分发挥业务灵活决策优势,打出金融服务“组合拳”,着陆融资“最后一公里”,将金融资源精准滴灌科技创新领域,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三、科技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金融机构需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举措突破传统模式束缚:
(一)坚持“需求导向”,深化产品场景化创新
未来将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开发“产业链科创贷”,围绕核心科技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探索“投贷联动”模式,与创投机构合作,对优质科创企业提供“债权+选择权”服务,共享成长收益。
(二)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
加快构建科技企业“数字画像”系统,整合税务、社保、专利等政务数据与企业经营数据,通过大数据模型实现风险精准研判;开发“科创企业成长指数”,动态监测企业技术迭代、市场拓展等情况,为服务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三)聚焦“生态共建”,完善协同服务机制
建议相关政府机构推动建立“绍兴科创金融联盟”,联合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挂牌+合规”一体化服务;参与“科技人才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融资+财富管理+子女教育”一揽子解决方案,让金融服务更具温度。
科技金融的本质,是用金融的“活水”灌溉科技的“幼苗”。温州银行绍兴分行将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以更大力度的创新、更实举措的服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架桥铺路,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金融沃土中茁壮成长,为绍兴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