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杭州市临平一小南枝小学319班的同学们走进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在领取“博物馆穿越之旅”地图后,便开启了一场关于江南的探馆之旅。同学们跟随讲解员一起,近距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拾取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悠长意趣。

步入展厅,一艘长达7米的良渚独木舟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这艘出土于临平茅山遗址的“镇馆之宝”,最薄处仅2厘米,却承载着5000年前先民劈波斩浪的智慧。讲解老师轻声讲述:“古人用火烤法将整棵大树掏空,划着这样的船捕鱼、运输,开启了江南文明的篇章。”孩子们凑近玻璃展柜,指尖仿佛能感受到桨声欸乃的律动,有同学惊叹:“原来我们的祖先这么厉害!”

继续走进展厅,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江南画卷。展厅以“水韵江南”为核心,通过全息投影、场景复原、文物陈列等多元形式,生动再现了江南水乡从古至今的变迁。同学们驻足在“古桥遗韵”展区,触摸着微缩模型中拱宸桥的砖石纹理,听讲解员讲述“一桥跨两岸,舟楫连四方”的繁华往事。

穿过青石板铺就的展区,一幅动态的江南市井图跃然眼前。复原的“鼎昌绸布庄”里,仿制的竹编鱼篓与蓝印花布诉说着手工业的繁荣;“清水丝绵店”旁,孩子们触摸着传统夹花版,听老师解释“如何用草木染出青花瓷般的蓝色”;河岸边,微缩的乌篷船模型与光影投影的摇橹声交织,仿佛让人置身“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有同学模仿起展柜中蜡像的姿势,笑着说:“我现在是古代的小船夫啦!”

这场探馆之旅很快落下了帷幕,但是良渚独木舟的千年舟痕、市井街巷的烟火气息、摇橹声中的诗意江南,不仅让历史从书本中“活”了起来,更是让江南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发芽。当指尖轻触竹编鱼篓的纹路,当目光追随着光影中摇曳的乌篷船,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江南水乡的温婉肌理,更是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