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科技金融网  ->  论坛新帖  -> 正文

求真探索 | 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浙江样本”   

2025年11月18日 11:32:09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作者:郭红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强调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赋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驱动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浙江省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肩负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在此进程中,浙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初步形成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系列有效模式和制度成果,为全国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浙江样本”。

  一、战略引领与系统谋划:构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浙江的实践并非零敲碎打,而是源于顶层设计的系统谋划与战略引领,构建了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机制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高位部署与规划先行。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刻领会并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战略决策,将金融支持作为核心引擎纳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及系列乡村振兴专项规划。明确要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金融赋能设定了“路线图”和“任务书”。

  (二)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浙江着力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的格局。充分发挥农发行、农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推动省农信联社及其下属农商行、农信社坚守“姓农、姓小、姓土”定位,成为服务县域和乡村的“金融毛细血管”;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协同发力,共同织密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三)强化政策激励与监管考核。综合运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税收优惠、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三农”信贷投入。建立完善涉农信贷投放目标考核机制,将服务乡村振兴成效纳入金融机构监管评价体系,确保金融活水能够“滴灌”到田间地头。

  二、主要做法与创新实践:浙江样本的“核心引擎”

  浙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产业、生态、文化、治理、民生”等乡村振兴关键维度,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金融创新举措。

  (一)聚焦产业兴旺,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1.产业链金融模式创新: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龙头企业+农户+信贷”、“合作社+社员+信用互助”等链式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嵌入农业产业链全流程。例如,围绕茶叶、水产、水果等浙江优势特色农业,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支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2.“三农”专属信贷产品体系化:大力推广“乡村振兴贷”、“农创贷”、“民宿贷”、“电商贷”等针对性强的信贷产品。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三权”)抵押贷款,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产。丽水市的“农地抵押贷”、金华市的“农房抵押贷”等实践,为破解农村抵押物不足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3.支持乡村新业态发展:金融资源积极投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智慧农业、康养产业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利用生态资源发展康养项目的经营主体给予信贷倾斜,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二)聚焦普惠共享,夯实共同富裕的民生根基。

  1.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基于“信用村镇”创建和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实现“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放贷。台州市的“小微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验,其核心就是建立在扎实的信用信息基础上的普惠信贷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农户和小微主体的信贷可得性。

  2.数字普惠金融全面覆盖:大力推动移动支付、数字信贷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浙江农信系统的“丰收驿站”深度融合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服务,成为乡村数字生活的重要节点。网商银行、蚂蚁集团等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风控,为县域及以下客户提供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

  3.金融支持强村富民改革:积极对接浙江省正在推进的“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等村级集体经济振兴模式,提供项目融资、财务管理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支持低收入农户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来料加工、乡村旅游等方式增收,对符合条件的提供低息或免息的小额信贷支持,筑牢防止返贫的金融防线。

  (三)聚焦绿色转型,绘就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

  1.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创新发展与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相关的金融产品。推广“生态贷”、“GEP贷”(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贷),对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价值的行为和项目提供优惠融资。湖州市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构建绿色金融标准、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等方面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2.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贷资金积极投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助力打造“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现代化美丽乡村。

  3.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对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生产技术的农业主体给予金融激励,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四)聚焦数字赋能,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与体验。

  1.“金融科技+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农村信贷审批效率,优化风险管控模式。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对农田、农作物长势进行监测,为农业保险和信贷提供数据支撑。

  2.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推动5G网络、物联网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为数字金融服务的普及奠定坚实基础。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农村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应用,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3.数据共享与平台建设:推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社保、税务等多维度信息,构建涉农主体信用画像,为精准放贷提供依据。

  (五)聚焦风险防控,筑牢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安全网”。

  1.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普遍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涉农贷款提供增信服务。推广“政银担”、“政银保”等合作模式,分散和化解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2.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积极探索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型险种,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浙江在台风、洪涝等巨灾保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3.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深入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提升农民群体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畅通农村金融消费投诉渠道,切实保护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

  三、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从“样本”到“范式”的升华

  浙江的实践表明,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有效模式,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市场主导、改革创新和数字驱动。其核心经验在于: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精准滴灌要害;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制度壁垒;四是坚持数字赋能,提升服务质效;五是坚持风险可控,实现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浙江“样本”仍需持续迭代升级,向着更高水平的“范式”迈进:

  (一)在“深化”上做文章。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三权”抵押的法律保障、价值评估和流转处置机制。推动产业链金融向更深层次融合,支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品牌建设。

  (二)在“融合”上求突破。促进金融与财政、产业、环保、社保等政策更紧密协同,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城市金融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更有效地对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三)在“普惠”上再发力。关注边缘农户、老年群体等特殊人群的金融服务需求,防止“数字鸿沟”造成新的排斥。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四)在“绿色”上走前列。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创新更多基于生态价值的金融产品,助力浙江率先实现农业农村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

  (五)在“风控”上固根基。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防止农村金融风险积累。持续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夯实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浙江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道路在省域层面的生动实践。这个“样本”不仅属于浙江,更属于全国。它昭示我们,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善于运用金融工具,就一定能够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难题,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绘就共同富裕的壮丽图景,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农业农村基础。

  (作者 郭红东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编辑: 王姝]
(本文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 科技金融时报
举报电话:0571-87089618 | 地址:杭州市文一路115号 |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杭州)律师事务所陈佳律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40003 | 浙ICP备2024107310号 |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724
Copyright © 2014 kj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