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一场聚焦小学生共情教育的论坛活动在金华市金东区第二实验小学举行。活动围绕“以共情赋能学生成长”为主题,聚焦“共情”在基础教育中的系统实践与区域推广,通过课堂展示、情景剧、沙龙研讨、专家讲座等多元形式,系统呈现“校家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共情教育的探索路径与阶段成果。

金东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杰介绍,近年来,金东区推动致力于将教育的“高地”,拓展为滋养每一个孩子的“高原”,开展了一场系统性的教育生态重塑。实验二小的“共情教育”正是区域将心理健康作为“五育并举”基石、与“希望的田野”思政品牌深度融合所结出的实践成果。它生动回答了“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守护教育人情味”这一命题。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庞红卫表示,教育的科学化进程需要心理研究的系统支撑,共情实验室不仅是心理学成果的应用,更是推动“学校教育从艺术走向科学”的关键载体。共情是中小学教师必备能力,共情技术本质是“关系建立的技术”,能有效推动教师从“教导式”向“辅导式”转变,营造信任、温暖、支持的育人环境。他希望共情理念不仅落地金华,更可在全省层面推广,在心理问题高发的当下,为学校注入更多“人情味”,提升整体教育效能。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孙炳海教授在《共情性的教师共情性的家长共情性的环境——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主题演讲中表示,培养共情学生的前提是首先要提教师的共情能力,培养会共情的教师。共情性环境是培育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载体,需依托六大关键实践路径:充足的体育运动、优质的睡眠保障、均衡的饮食结构、有意义的实践体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及亲近自然的成长经历。
在随后的学校汇报环节,金东区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庄晓倩以《以共情赋能儿童成长》为题,系统性阐述了学校创造性构建了“共情实验室”育人范式,围绕“共情能力”这一社会情感关键指标,建立起“结构化训练课—个适化辅导课—项目化应用课”三阶课程体系。该体系以结构化课程夯实学生情绪识别、观点采择与共情表达的基础能力;以个适化课程针对学生行为、心理与能力差异实施精准干预;以项目化课程推动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实现共情能力的“内化迁移”,形成从认知到行为的完整闭环。呈现了学校在“共情课程建设、课堂转型与家校协同方面的实践路径。

现场还为“共情实验室”与“共情教师”进行颁奖,以激励更多教师投身共情教育实践。
据了解,由庄晓倩负责的《共情实验室:提升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变革实践》前不久刚刚荣获2025年浙江省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教学成果一等奖),为金华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唯一。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区域教育的成果展示,更标志着“共情教育”的实践探索已进入成熟推广阶段。
通讯员 萧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