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这像是充满意义的5000米。”手持亚运火炬奔跑、完成50米传递接力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意犹未尽。
9月20日,在浙江省11个地市传递后,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重新回到杭州。担任第2棒火炬手的施一公在与第1棒、第3棒火炬手交棒时,共同挥拳打气、摆“金鸡独立”造型,令现场气氛更为热烈。
2008年2月,施一公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作为知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也是热心体育、爱好长跑的业余运动员。此次在西湖大学所在城市担任亚运火炬手,施一公由衷感到骄傲。
“花时间锻炼身体,可能会让身体感觉疲倦,学习效率降低……”对于这类观念,施一公的看法是,适度锻炼可以改善身体机能,不是非要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自己能接受和适应的方式,逐渐养成运动习惯,强身健体。“体育锻炼不是运动员的专属,是全社会每一位公民都可以享有的生活方式。”施一公说。
施一公的体育情结,源于少年时代的一次受挫。读初三那年,他意外地报了校运动会1500米长跑项目,结果跑了倒数第一。从那以后,施一公便开始练习跑步,从几百米到几公里、从公路到越野,经过一年多的锻炼,他的成绩显著提升。
在施一公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中,体育与科研多年来一路相伴: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创下1公里场地竞走项目校纪录;在美留学、工作18年间尝试踢足球、滑冰;回国任教、创办西湖大学后,坚持长跑,参加马拉松比赛……
火炬传递现场,施一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从初中就开始坚持跑步,至今也是每天都会跑步,算起来跑了40年,得益于坚持体育锻炼这一习惯,我的身体、工作都受益良多。”
“火炬传递的体育精神,体现的是人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继续向前的精神。体育和科研有共同之处,没有‘最好’,都是在努力追寻更快、更高、更强。”施一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