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日前发布的公告,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将不再享受免征购置税优惠,而是减半征收,税率为5%,单车减免上限为1.5万元;2028年起,将全面恢复10%的购置税税率。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新能源车的购车成本将逐步上升,价格优势将被削弱。对于消费者而言,政策变化直接影响购车决策。部分原计划2026年购车的用户,可能提前出手抢搭“免税末班车”;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则可能选择观望,等待车企降价或推出新的优惠措施。对于一辆售价30万元的新能源车而言,其购车成本将增加约1.3万元,而更高端的车型,如蔚来ES8、理想L9等,成本增幅有可能超过5万元。
在“免税红利”即将退坡的背景下,各家车企也迅速作出反应。理想、小米、问界、智己等品牌纷纷推出“购置税兜底”政策,试图在政策过渡期稳住订单、锁定客户。这场由政策调整引发的市场波动,正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新一轮竞争的导火索。
自2014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免征购置税、购车补贴、牌照优惠等政策推动下迅速崛起。如今,随着市场逐步成熟,政策开始“退坡”,意在推动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对于消费者而言,政策变化直接影响购车决策。
面对政策调整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车企并未坐以待毙,而是迅速推出应对策略,核心手段包括:
购置税兜底:锁定订单、稳住客户。理想汽车率先推出“跨年购置税补贴方案”,承诺凡在2025年10月31日前锁单、因车企原因导致2026年交付的车辆,将由厂家承担购置税差额。小米、问界、智己等品牌也迅速跟进,推出类似兜底政策,补贴形式多为“尾款减免”。
这类“兜底”政策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让利,更是车企稳定订单、避免客户流失的“防御性策略”。尤其是在交付周期普遍较长的背景下,车企希望通过此举减少因政策变化带来的退单风险。
加速交付:抢在政策节点前完成开票。为了赶在新政策实施前完成交付,部分车企正在加快排产节奏,争取在2025年底前完成开票。例如,理想i6的交付周期已排至2026年初,销售人员表示,“十一”期间订单已排至明年2月。
不过,受制于产能瓶颈,部分品牌如小米汽车仍面临较长交付周期。小米YU7当前下单预计需45至48周交付,已无法赶在政策节点前完成交付,因此更依赖“兜底”政策来缓解客户顾虑。
价格策略调整:或明升暗降,或优化配置。随着购置税优惠减少,车企在定价策略上也将面临调整。一方面,部分车企可能通过“官方降价”或“限时优惠”来对冲购置税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优化配置、推出低配车型等方式,降低购车门槛,维持销量。
此外,部分车企可能选择“保价”策略,即在2026年初暂不调整官方指导价,而是通过金融贴息、置换补贴、赠送充电权益等方式变相让利,维持市场竞争力。
汽车行业政策过渡期往往伴随市场观望情绪上升。部分消费者可能选择提前购车,导致2025年底出现“翘尾效应”;而2026年初则可能因成本上升、优惠减少而出现销量回落。
车企若未能及时出台有效应对措施,可能面临订单流失、客户转投竞品的风险,尤其是在20万元至30万元价格区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但是从整个行业角度看,政策退坡有助于淘汰部分依赖补贴、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行业向技术驱动、服务导向转型。具备品牌力、产品力、成本控制能力的车企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购置税政策调整也将促使车企更加注重产品性价比、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推动新能源汽车从“政策市”走向“市场市”。
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的调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对于车企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洗牌与重生的机会。谁能在这场“无补贴时代”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将取决于其产品力、品牌力与战略定力。短期看,兜底补贴与加速交付是稳住阵脚的关键;长期看,唯有真正赢得用户,才能赢得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