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战略部署,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融系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后扶贫时代资助工作转型要求,打破传统“物质保障为主”的资助模式,构建起以“助困、扶智、强能”为核心的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将资助工作与金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 “造血式育人”的跨越,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专业成长与人生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精准筑基:构建全链条识别与保障体系
精准识别是发展性资助的前提,金融系立足专业优势,建立起“数据研判+ 动态追踪+ 主动服务”的立体化识别保障机制。在对象认定环节,班级组成以班主任为组长、班委及学生代表为小组成员组成的班级民主评议认定小组对申请对象结合家庭困难情况和平时学习生活表现等进行初步认定,系部参照学院规范标准形成系部特色认定体系,为每位受助学生建立“一生一档”,详细记录家庭经济状况、学业进展、能力特长等关键信息,通过定期更新数据实现动态管理。针对突发困难情况,系部启动快速响应机制,班主任、辅导员通过“点对点”摸排掌握学生实际困境,用“及时雨”式的帮扶缓解学生经济与心理双重压力。这种“日常监测+ 应急处置”的模式,既守住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底线,也为后续发展性帮扶奠定了精准基础。

多维赋能:打造金融特色育人矩阵
金融系以“能力提升、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金融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起“学业护航+ 实践锤炼+ 朋辈引领”的三维赋能体系,让资助育人与专业成长同频共振。
在学业与技能提升方面,系部在常规勤工助学基础上,重点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一方面引导受助学生参与金融学科竞赛,组建专项备赛小组,由专业教师指导破解证券分析、银行实务等核心模块难题;另一方面依托金融行业资源,打造“产业实践课堂”,组织学生走进泰隆银行金华分行开展产业游活动,通过企业宣讲、学长分享、互动咨询等环节,近距离了解银行业务运作与职业发展路径,明确专业学习方向。这种“竞赛+ 实践”的双驱动模式,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差距,提升了受助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在实践与责任培育层面,系部将资助工作与社会服务深度结合,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组织受助学生参与社区金融反诈宣传、乡村振兴金融调研等志愿活动,引导他们运用专业知识为群众办实事,在实践中实现“受助”到 “助人”的角色转变。同时,传承“传帮带”优良传统,安排高年级优秀受助学生带动新参与勤工助学的同学快速适应岗位,在技能传授中强化责任意识与团队精神,形成“实践育人+ 精神传承”的良性循环。
在朋辈引领与成长激励方面,系部挖掘身边励志典型,通过“金融励志故事会”等形式,邀请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团学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受助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借鉴高校朋辈育人先进经验,探索构建“学业帮扶+ 职业规划”的朋辈支持网络,由高分学霸拆解考证备考技巧,由毕业学长解析职场进阶路径,让榜样力量转化为可复制的成长经验,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成效彰显:见证从受助到自强的蜕变
经过多年实践,金融系发展性资助育人成效显著,受助学生在学业成就、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等方面均取得亮眼成绩。在学业与荣誉层面,多名受助学生荣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级奖项,部分学生凭借优异表现进入院系团学组织担任主要职务,展现出较强的综合能力。在职业发展方面,参与产业实践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中,多人在毕业时成功入职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与良好的职业素养获得用人单位认可。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学生精神面貌的转变:曾经因家庭困难略显自卑的学生,通过竞赛获奖、志愿奉献重拾自信;在朋辈引领与实践锤炼中,越来越多的受助学生树立起“自立自强、回馈社会”的信念,形成“受助— 成长— 回馈”的育人闭环。正如泰隆银行产业游活动后学生所言:“这样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金融人的价值,也让我们更有动力通过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展望未来:深化特色育人,迈向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金融系将继续深化发展性资助育人改革,聚焦三个方向持续发力:一是推动“智慧资助”升级,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学生发展需求,实现帮扶项目与个人特质的个性化对接;二是强化“校企协同”深度,与更多金融机构共建实践基地,开发“订单式”资助育人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三是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将受助学生的成长轨迹与发展成效纳入评价体系,持续优化资助育人举措。
发展性资助育人是一场“久久为功”的工程。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融系将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以更精准的帮扶、更优质的资源、更特色的路径,助力每一位受助学生在金融领域绽放光彩,让资助之花结出育人硕果。
通讯员 沈煜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