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首届科创生态共创会暨“新知新质·浙里好成果”展示交易会(台州机器人产业专场)在台州湾新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经济广播主办,台州市科学技术局、市科协、台州湾新区管委会承办。百余位政府代表、企业家、学者、科研人员齐聚一堂,以“新质生态聚势未来”为主题,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共育、生态共建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共谋科创生态协同新路径,解码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密码。
创新生态政策与机制双轮驱动
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打造集成果展示、趋势研判、资源对接、生态共建于一体的创新聚合平台,推动创新要素从“单点散落”向“集群聚合”跃迁,为“十五五”产业升级夯实创新根基。

技术攻坚产学研协同破题产业瓶颈
在技术前沿分享环节,活动聚焦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颠覆性技术如何驱动产业跃迁。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知然做了《强化人工智能赋能作用高质量推进创新浙江建设》的主题分享,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出现,已显著带动浙江服务器制造等产业增长。未来,AI将向空间智能、自主智能体等方向演进,以“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千行百业,并围绕模型创新、算力基建、场景开放和国际合作,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以应用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与台州百银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分别从平台赋能与企业实践角度,阐述通过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孵化的全链条模式,有力推动台州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斯坦福大学郭继舜博士在展望产学研融合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时认为,机器人在高压电巡检、核废料处理等威胁生命安全的特殊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效率要求可适当降低;在文旅导览、安防运维及教育等领域具备近期可转化的商业潜力。从科学设想到真正实现商业落地,需依靠研究人员、工程师、企业家等将技术转化为可推广的产品。
生态筑基全域创新网络加速形成
本次活动的圆桌沙龙环节以“解码新质生产力激活创新源动力”为主题,汇聚了企业、高校、投资机构代表,共议科创生态发展路径。与会嘉宾指出,产学研合作需跨越实验室与生产线间的鸿沟,强化双向奔赴;资本方应不仅提供资金,更要助力产业链对接与场景落地。大家一致认为,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关键在于找准工业与消费场景的真实需求,以应用牵引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本次活动上还举行了“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签约仪式,多家企业与高校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据了解,浙江已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免费试用“成果池”,构建“试用+评价+转化”闭环机制,切实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同时,“新质科普一日行”项目正式启动,政企研代表共同倡议“每年确保一天前沿科技科普传播”,以沉浸式、差异化科普活动推动科技走近大众,厚植创新土壤,践行“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理念。

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期间,浙江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4。研发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2.77%提升到2024年的3.22%,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了56%的强劲增长,总额突破2900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串数字,正是浙江创新生态蓬勃生长的年轮印记。
本次活动是浙江创新发展迈入“生态化协同”新阶段的生动注解。随着全域创新网络纵深推进,这片厚植科创基因的沃土,将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向上生长空间。
通讯员 田春玲



